“不管是区域中心还是县域单位,在三期肺癌诊疗协作组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做到了同频共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昊说道。
每周三下午,徐州附院多学科会诊中心的电子大屏准时点亮。屏幕一端是徐州附院的专家团队,另一端连着泗洪等县医院的医生。
张昊谈到,徐医附院和整个徐州地区的市级三甲医院、县区二级医院,组成了三期肺癌在徐州地区的诊疗协作组。协作组囊括了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一人一案”的精准讨论,打破三期肺癌治疗异质性,给病人更好的治疗,让区域中心和县域基层实现更良好的互动。
“既要彻底清除肿瘤,又要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这需要胸外科医生的‘平衡艺术’。”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里,张昊拿起一份多发肺结节患者的CT影像。他说,对于肺癌早期的病人,要格外关注肺结节。
为多发结节的病人设置手术方案,首先要精准地切除肿瘤,其次是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肺功能,在两者中间取到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才能让患者获益。譬如支气管镜器机器人,可以通过三维精准规划系统,沿支气管深入肺腑,精准到达病灶的位置。过去需要切除肺叶的深部结节,现在精准消融即可解决。
“对于三期肺癌,目前整个诊疗异质性非常强,因为这一类的病人可能在初诊时就面临如何诊断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精准取到病理?初诊后用药还是直接手术?要格外斟酌手术时间窗。”张昊表示,随着整个技术能力的提升,像靶向药、免疫药物的兴起,术前可以用相应的药物对三期肺癌实现缩瘤降期,把肿瘤负荷降下来,把相应的淋巴结也缩小,让这一部分病人重新有了手术机会。
“术前诊断和用药在县医院,关键手术由附院专家主刀支持,术后辅助用药和管理康复阶段又回到家门口。这每一个环节,就像我们在跑接力赛,一棒一棒地把这个接力棒来接稳,让患者就医半径缩短60公里。”张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