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医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中国城市报】徐州医科大学: 深化产教融合 构筑医药科创发展新高地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7日
浏览次数:

徐州医科大学校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坚持服务“四个面向”,按照“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以学校肿瘤优势学科为龙头,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创新驱动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创新是学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引擎。徐州医科大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学校围绕肿瘤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不断突破,获批肿瘤生物治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溶瘤腺病毒研究获得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溶瘤病毒科技部重大专项。

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生物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引擎,2022年12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家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在徐州医科大学揭牌。学校还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信集团深度合作,创建集萃细胞治疗技术产业研究所,加快推进细胞治疗等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 

深化协同联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校地合作是推动学校产学研转化的重要路径。学校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主动融入徐州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布局,服务构建研发生态系统和打造经济新增长极;聚焦细胞治疗药物研发转化和临床应用,助力徐州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服务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徐医大经验;与徐州市共建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依托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集聚中国药大、上海复星、江苏豪森等一流院校和龙头企业,筹建细胞治疗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在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复星医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力打造政校企合作示范标杆,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更好服务徐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教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学校以“新医科”建设引领“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医学为主体,医理、医工、医管协同发展、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快对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2022年,学校获批建设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成为江苏省2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之一。

以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为载体,学校依托药学/临床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4个优势专业,联合徐州经开区东湖医学创新港、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崛创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校政行企型”产业学院,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精准适配细胞药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填补了该领域亟需的高水平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空白,构建了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成果转化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学校肿瘤学科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投入临床治疗,为晚期复发难治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其中,聚焦攻克单靶点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率居高不下的难题,肿瘤学科开展双特异性CAR-T细胞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目前已完成50余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客观有效率92%,完全缓解率56%,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ClinOncol(IF50.1),这一成果将大幅改善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同时,围绕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开展双特异性CAR-T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系列研究。2022年12月,一例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了CAR-T细胞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次治疗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筛选患者5例,完成临床输注1例。

此外,针对实体瘤的CAR-T细胞药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实体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方面,申请开展CAR-T治疗前列腺癌、卵巢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探索性临床实验9项,完成了剂量爬坡以及从局部注射到全身给药的安全性验证,初步观察到治疗的有效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未来,徐州医科大学将聚焦江苏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努力打造培养产教融合、医药贯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高地,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的技术高地,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质增效发展的产业高地,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报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23-03/06/content_25968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