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艳
他是中国麻醉学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用尽毕生精力,将一所条件极其简陋的医科院校建设成为我国麻醉学专业教育的旗帜与样板,并桃李满天下;他开创性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麻醉学终生教育体系”和“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模式的思考”,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就是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一位辛勤耕耘了近60年的麻醉学泰斗——曾因明。
青年时代一鸣惊人
1960年,曾因明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徐州医科大学(原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开始了临床麻醉工作。面对当时手术室仅有3个手术间、4张手术台的简陋条件,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或怨天尤人,而是适应环境、自强不息。当时附属医院收治的手术病人中,急性胃穿孔、急性肠梗阻引起中毒性休克的病人较多,这是麻醉处理的一个难题。曾因明就由此入手,用心探索、悉心观察、积累资料、认真总结,1963年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论文《中毒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引起了很大反响。1964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当时还是一名麻醉界无名小卒的曾因明被安排在主会场作大会报告。那年他只有28岁,从事麻醉学专业还不到4年。
奠基中国麻醉学教育
1979年,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举行。当时,曾因明和与会者热议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曾因明通过这次会议,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学科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教育。在研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他以战略眼光提出我国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是迅速提高我国麻醉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第二步是等条件具备后过渡到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这一开创性的观点很快在全国著名专家教授包括外科学权威学者中达成共识,并予以全力支持,还得到当时教育部、卫生部、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大力肯定与支持。1984年徐州医学院正式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的报告”,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徐州医科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1997年麻醉学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
麻醉学专业(本科)创办后,在国内外均无先例的情况下,由曾因明主持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编撰了教材与实习指导,组建了师资队伍及教学组织。十年的努力使徐州医科大学成为我国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旗帜与样板,并为全国医科院校学习借鉴。1997年,由曾因明主持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确立了徐州医科大学在中国麻醉学教育上的引领与示范地位。《光明日报》曾对此做专题报道《十年营造,硕果累累: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办出特色》,《健康报》也做了头版报道《攥紧拳头,办出特色,徐州医学院成为麻醉学人才摇篮》,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王镭题词:“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是我国麻醉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中流砥柱”。
在麻醉学专业(本科)规范教学的基础上,1990年曾因明适时、果断提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毕业后教育为方向”的办学指导思想。1990年他根据社会需求,首先进行将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并轨而各有侧重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进入新世纪,曾因明又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麻醉学终生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使徐州医科大学在麻醉学教育方面始终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前沿地位。
2001年由他主持组织论证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独立开课;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麻醉学列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创了麻醉学学校基础教育的先河;2009年,该校麻醉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进一步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新世纪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于2011年和2014年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科已建设成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围术期危重症监测治疗为一体的医、教、研良性循环的二级临床学科体系,先后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江苏省医学(麻醉学)重点学科、江苏省科技兴卫工程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目前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
引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
曾因明1986年去美国考察研究了国际麻醉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发表了2篇考察报告。在此基础上,他1989年还在国内首先提出“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模式的思考”,文章破天荒地被国内三本专业期刊同时发表,在麻醉学及整个医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后的30余年中,他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针对我国麻醉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发表论文、演讲等上百次。时至今日,曾因明的麻醉学科建设理念已成为国内麻醉界的共识,在世界麻醉界也有重要影响,他本人也被誉为我国麻醉学科建设的“设计师”。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姚尚龙教授就曾说过:“如果没有曾因明教授,就没有中国麻醉界的今天。”
1982年,原徐州医学院经江苏省卫生厅和高教局联合批准成立“麻醉生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曾因明确立的“麻醉(药物与方法)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1983年,实验室开始建设。当时,实验室面积只有不足10平方米,曾因明带领广大师生艰苦努力,实验室由小到大,很快成为培养麻醉学人才的重要平台。1997年,曾因明又适时提出了推进实验室建设,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并很快付诸实施,为徐州医科大学乃至全国麻醉学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现今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实验室已建成为国内同行面积最大(4200平方米)、设备技术投入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与镇痛研发平台,同时也是国家唯一的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终生耕耘 桃李满天下
曾因明曾说:“一个人,认一事,做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麻醉学事业。虽然他已年过80,但他至今仍战斗在麻醉学研究的第一线。在2006年退出领导岗位后,他又编写或主编麻醉学专著、教材25部,获科研成果4项及重大发明专利2项。他还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原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等职务,获得原国家教委、原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委“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与这些成就和荣誉相比,更令曾因明欣慰的是看到新一代麻醉学人才的茁壮成长。至今为止,徐州医科大学已向全国输送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4262名、硕士研究生898名、博士研究生37名、博士后人员6名,学子遍布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包括美国麻省总医院等科研院所有近30人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麻醉专业,在国内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者18人,麻醉及其相关科室担任主任、副主任100余人。曾因明身体力行的“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学训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海内外麻醉学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的航标。
(本文图片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