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锋,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专业后备学科带头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现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工作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成员等学术职务。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现为国家卫健委及中国医师协会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2010年-2012年参加第九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获“江苏省援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赴德国鲁尔大学附属Bergmannsheil医院进修介入心脏病学。目前为全国逆向治疗CTO高峰论坛主席团成员,淮海CTO俱乐部共同主席,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成员,江苏省冠脉精英俱乐部成员。临床病例多次在美国TCT、SCAI、CTO峰会、中国CIT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并获奖。
科研工作中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励近20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及专著3部。
严守师德师风,坚持以德育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师德师风除了老师以身作则之外,还体现在平时的一句简单的话语,也有可能是某一个细微的动作。潘德锋副教授2015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带教工作,带教过程中,恪守师德,从一点一滴做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每一届学生入学后均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做到以诚感人。
临床带教中,潘德锋副教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等多个环节对硕士研究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着力提高研究生的业务能力。
理论学习中,他将研究生根据入学年级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专业基础科、专业课、专业进展等三个层次的理论学习,要求每位研究生进行课件制作并轮流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讲座,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临床实践中,在患者管理、病例质量、病例分析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同时,他耐心指导并解答学生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技能操作培训中,他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个人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给出学生技能培训的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指导冠脉介入操作,做到规范化培养。目前潘德锋副教授培养的2名研究生在临床学院组织的技能比赛中获奖,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单位成为业务骨干。
作为硕导,潘德锋副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以德育人。对于研究生的专业方向选择,面对学生的不同特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使他们学有所成。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既能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也能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科研能力培养中,潘德锋副教授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及课题进度汇报会,及时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坚持召开线上科研报告会,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目前,潘德锋副教授带教学生毕业3人,在读9人,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1人,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
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医德医风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持之以恒,正是有了这份承诺社会对卫生行业才肃然起敬。潘德锋副教授认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潘德锋副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2010年-2012年,他参加第九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获“江苏省援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一直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通过医患之间细致入微的沟通,不但使患者更加配合院方的治疗,而且增加了患者对医院、医生的信任,促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们认识到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像对待朋友一样为患者服务,赢得病人的认可和信任。
注重思政教育,树立良好风气
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首要负责人。导师应以身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导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潘德锋副教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间里,科学辩证地分析部分领域中西方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及其历史演进过程,积极传递正能量,既教好书也育好人。他着力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树立研究生团队的良好风气。同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帮助研究生避免在学术道路上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和医生,潘德锋副教授深深感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紧迫性,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成绩显著。他默默奉献,无悔付出,深刻地诠释了教师和医生这双重职业身份的内涵。未来的路,他仍将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